大二:新文藝(新詩)期末報告
一‧選文

 

《面對》 陳雋弘

 

面對落地玻璃窗

 

我們隨餐具飄在海上

 

靠近岸邊的桌布顏色較淺

 

靠近你胸口的海水

 

蔚藍一片

 

 

一艘小船

 

慢慢駛進了你的耳朵

 

飛出來

 

又變成海鷗

 

當海平線穿過你的額頭

 

你在想些什麼

 

 

棕櫚樹躲在轉角

 

似在偷聽,我們的祕密

 

某些懸而未置的問題

 

總是被一個服務生打斷

 

:「抱歉,你們的培根三明治

 

還要再等五分鐘。」

 

 

我看見一群色彩斑斕的魚

 

順著窗簾的浪

 

游過來了

 

我們期待許久的歌曲

 

當牆壁上白化的珊瑚礁

 

也漸漸甦醒──

 

 

關於記憶
一如刀叉的齒痕
我們小心翼翼地走過
這樣美好的夏日午後
沙灘離我們還有一些距離
隔著落地玻璃窗
離你還有一些距離

 

 

二‧作者介紹:
    陳雋弘名列六年級詩人群,算是六零年代後的詩壇新秀,所以關於他的介紹未多,大致上,他是一九七九年生於屏東,現因就讀於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班暫居高雄。大三開始接觸現代詩,經常出沒「山抹微雲」、「田寮別業」等bbs站 ,目前為明日報「我們隱匿的馬戲班」詩逗陣網一員,擁有一個個人新聞台:「貧血的地中海」。曾為《幼獅文藝》20008月號「YOUTH  SHOW」第九站推薦新秀。

    他的詩目前尚未集結成書,但其詩多次被發表於報章雜誌如:台灣日報、中央日報、《乾坤詩刊》等報刊,而其作品亦有被選入E世代情詩選《愛情五味》(白蘭地書房)、《拼貼的版圖——乾坤詩選》、《詩次元——詩路二○○一網路詩選》。他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、文建會台灣文學獎、「詩路二○○一網路年度詩人」等獎項。[1]而我這次選的新詩是他於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獲得首獎的作品。
    觀其新詩創作〈見附件〉,多寫生活瑣事,平淡自然,讀起來潔淨清爽,大致上,他也是走「網路詩人」的路子,隨者網路的進步,欲來愈多人除了原本的平面呈現外,開始走向網路發表,他們的文章可以快速地流傳,但被淘汰的也快,而網路畢竟紛雜、通俗,真正值得一讀的好詩也僅屬於少數,陳雋弘的詩,便名列其一。他的作品中,意象的經營大都很明確,語言平易近人而帶有古典之美。以下我將就我粗淺的新詩知識,為他這篇得獎作品做一個賞析。

三‧題旨說明:

 

這首《面對》是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首獎作品,目前刊登於中國時報貧血的地中海」上。

 

作者在自己的得獎感言中提到:「我喜歡發呆,覺得發呆過程中會呈顯出某種凝視的狀態,此時外界種種皆由我去詮釋,賦予不同於其他時刻只屬於當下的經驗以獨一無二的意義。……覺得日常生活中應該存在著一種語調,誠實並且溫柔。……寫出像發呆時那樣不經意卻又帶有凝視時無比強大溫柔的詩……。」這首詩給的感覺就是這樣─「凝視而溫柔」,其內容也是很生活,主要大致在表達男女之間非常微妙的情愫。

 

附帶一提,楊牧的評審意見中,則認為這是一篇在「世紀末的緊繃」中,詩人的放鬆與尋找定位,也就是在「面對」詩人這一個工作。[2]

 

 

四‧作品賞析

 

  一篇詩歌大致可從他的意象經營、形象表達、言語彈性密度、結構、音樂感…來研究,而現代詩的特色,在於強調形象性(常用譬喻、象徵等手法)、精鍊性(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多的意義)和音樂性(句法、平仄、押韻之美)。[3]以下我也將從這幾點出發分析。

 

〈一〉  概觀全詩

 

這是一篇簡單、和諧、和平、安詳具啟發力的詩[4],沒有偉大的題材,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擷取淡淡美麗的情調,用簡潔明朗的語言表達,使整篇讀起來有種湛藍的透明之感。詩的第一段就用一股清涼包圍了我們,玻璃、海水、蔚藍,讓我們「飄」在這樣無重量的氛圍中,進入一個舒服的世界。然後,我們可以化身作者,可以假裝自己在夏日午後,正和一名心儀的對象悠閒地靜坐在一家靠海的咖啡廳裡,桌子鋪著像海平面般的蔚藍桌巾,小船從海上而來,開進我們的世界,「遠方來的船,載來什麼消息呢?」,我不說,他們不知道,因為這是我和妳的秘密。妳悄悄與海鷗訴說,於是它馱者妳的心情離去;妳順者它飛去的方向,遙望海平線,而此時的妳,在想著什麼?

 

我們似有似無地、斷斷續續地聊著,我的心中一直有個問題懸者、念著,只是,不敢開口罷了,棕櫚樹都知道豎耳偷聽了,而妳還不能明白嗎?盡責的服務生不停打斷我們,罷了罷了。

 

於是我們聽著我們喜愛的歌,享受被魚群包圍的感覺。但是連死去的珊瑚礁都開始甦醒,我和妳之間也該留下些什麼,所以,我們一同向沙灘走去,沙灘離我們還有點距離,而我和妳的心之中,也始終隔著一道玻璃窗,看見了,卻總是搆不著…。就像題解中說的,這或許是一篇描寫男女之間的微妙情愫,想說,又無從開口,題為「面對」,然而卻還是有所保留,留下淡淡的失落與無奈。

 

這裡,我想再提出第二個看法,我覺得這或許也是詩人對於他自己人生的「面對」吧,在夏日的午後,放縱感官去探索世界,一個人和自己對談,思考過去和未來,尋找自己的定位,過去的事像刀叉叉進平面,總會留下痕跡,而未來雖然還有點距離,但隔著透明的玻璃窗,彷彿也看見了方向,所以,在面對變遷快速的社會,自己的未來,還是自己最能掌控。

 

 

〈二〉  意象經營

 

美國詩人Robert Froster講過一句話,「一首好詩,必須是意念能找到適當的意象,而意象又找到適當的音調,那應該就相當不錯的了。」我覺得這首詩表現最好的就是他意象的經營,尤其是前三段,不像有些詩人很勉強的堆積文字,反而營造出一種艱澀的意象,這裡作者流暢地將感情、心意很具體化的表達出來,非常準確,所以我們可以清楚的想見那種畫面,體會作者的體會。像是第一段我們可以想像暖洋洋的午後晴光灑在水藍色桌巾的桌子。而第二段,小船駛進耳朵,我覺得是因為船從遠方來,還沒看見,但已可聞其嗚嗚笛鳴了,然後抬頭一望,遇見翱翔的海鷗,遠遠的海平線映入眼簾,就是作者說「海平線穿過妳的額頭」。第三段閒敘四周的環境,第四段「色彩斑斕的魚順者窗簾的浪游過來了」這應該是一間有魚群圖案窗簾布的餐廳吧。由此可知,全詩的意象經營是明確、清晰可見的。

 

 

〈三〉  語言藝術

 

這首詩是順者時間平鋪直敘,沒有時空的跳躍,文中前後照應得宜,由近的餐桌寫到遠方的海景,又回到週遭,切入主題「面對」,雖然作者說「我離你還有一些距離」但我想他的心中,已經得到某種程度的坦然了吧。

 

就像先前所說,這篇新詩使用的文字簡單明澈,用了大量「海」的圖像:藍、船、海鷗、海平線、棕櫚樹、魚、浪、珊瑚、沙灘,給人一種夏日清涼的感覺,在這樣的氛圍中,人可以放鬆所有緊繃的神經坦然面對那些總是懸而未置的問題。另外,詩的顏色也是偏向冷色系的,有透明、有蔚藍、有樹綠,夾雜幾隻斑斕的魚,更襯托出場景的和諧、潔淨。詩的前後是靜的畫面,中間幾段帶了幾個動態的字眼:偷聽、順浪游來、甦醒,頗能給全詩一種活潑的感覺,總體來說,整篇是安詳悠閒的。

 

這首詩除了有意境、形象之美,它在詩的音樂性也是有所表現的,雖然說新詩不用押運,但這篇中,像是第一段「玻璃窗、海上;較淺、一片」;第二段「耳朵、海鷗、額頭、什麼」都是有押韻的,大體來說,這首詩多用「ㄤ、ㄢ、ㄛ、ㄥ、ㄧ」作結,給人朗讀時具有節奏、韻律之感,是作者在形象營造成功外,對於音調的良好掌握。而詩中句式則略帶散文的氣息。

 

 

 

五‧詩人與詩

 

最後,我想來補充說明這首詩之所以能獲得文學獎首獎的原因。除了作者本身意境營造的成功,語言表達的明確以外,或許還與這個社會背景有關。以前我讀到一些書刊中的新詩,總是不大懂作者想表達什麼,很多前衛、挑戰、賣弄、雕琢的文句,也許就是所謂「世紀末的華麗」吧,而這篇新詩用字清新明暢,溫和又帶有古典美,是他能與眾不同的地方,不過這樣的字句則要小心流於淺白、通俗、不能深刻的結果,幸好作者並無此弊病。此外,這一代的創作者,多處在安詳富裕的環境,詩文中難有深刻的歷史感,就像向陽所說:「他們對過去的歷史與對現在的處境及未來,有點模糊空泛的感覺。」所以會創造些「繁複意象複在結構上」[5]的文字。總之時代背景會影響當代文學的創作,但就詩而言,還是要能反映出社會的某些東西,對於時空、社會的變遷,要能有感覺,有自己的特色。像是這篇新詩取材自生活,是再簡單不過的題材了,但他在看似輕鬆隨意的語言中,還是經過一番提煉,創造出他自己的特色,所以才能在眾多詩篇中脫穎而出吧。

 

 

六‧心得結語

 

有人說:「詩人是創作,讀者是再創作。」詩人與讀者為新詩創造生命,而詩歌的鑑賞創造會帶上鑑賞者主觀的情意,受到鑑賞者生活經驗、思想水平、藝術修養而影響。在未上新文藝之前,對新詩的領域我是非常陌生的,看到一首新詩,也不知從何讀起,今天學得一些淺薄的新詩知識,就大膽的為這篇得獎佳作試為分析,雖說「作者為必然,讀者何必不然」,但我才粗學淺,希望不辱作者真意才是。

 

 

七‧參考資料

 

1.  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

 

2. 《中國文學導讀》黃維樑著 台灣書店出版 民87/10

 

3. 《詩歌鑑賞入們》魏飴 著 萬卷樓出版 民88/6

 

4. 陳雋弘的個人新聞台:貧血的地中海

 



[1] 魔法學校的六年級同學會——新生代詩人讀詩會

[2] 楊牧的評審意見〈他的工作〉,刊於91/11/4中國時報人間副刊

[3] 《中國文學導讀》頁44-45

[4] 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。楊牧之言。

[5] 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會議記錄。楊牧之言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nza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